數位化
德國科學基金會(DFG)資助的中文寫卷及印本數位化專案(2011-2015)
2011年至2015年,本館將館藏中最早、亦彌足珍貴的中文寫卷和印本重新編目並且全面數位化,這些圖書的出版年代從七世紀跨越至十八世紀。這項工作由德國科學基金會(DFG)資助,分爲兩個階段進行,總量約12.000函冊古籍,630件經折、卷軸、繪圖等其他出版物,後者大部分為手寫本,完成後產生將近1,1 Mio.(一百一十萬)張的數位圖像。
重新編目及數位化的絕大部分是印本,即雕板印刷品,而非手寫本。這主要得益於印刷技術在東亞的早期傳播與發展:現存最早的東亞印刷品可追溯到8世紀至9世紀,也就是說這項技術從宋朝(960-1279)起就已經被廣泛應用了。
DFG德國科學基金會古籍專案一期(2011-2013)
專案第一期於2011至 2013年間進行,重點在1650年之前的寫本和印本。
其中有20種(刊出年月不詳,以問號標註)分別為宋(960-1279)元(1279-1368)時期只印刷過一次的首刊本,也是圖書館最珍貴的收藏。這一時期的出版物多為早期佛教經典文本,後來已不多見,即使存世,也散落在世界各地。重新編目過程中,這些文本被歸為不同的經典版本。
此外,館藏的百餘部明代(1368-1644)刻印本也是專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藩王刻本、明清兩朝遞修本等),同時還有清代(1644-1911)西方傳教士所著、關於基督教和自然科學領域的著譯本,這些作品展現了中國書籍史中的獨特一景。
已經完成數位化的手抄本中包括三部唐代敦煌寫卷(618-907),無論内容還是外觀都是上乘珍藏,堪稱鎮舘之寳。
DFG德國科學基金會古籍專案二期(2013-2015)
2013年至 2015年的專案二期大部分出自清順治(1644 -1661親政)、康熙(1662 -1722親政)、雍正(1723 -1735親政)以及乾隆(1736 -1795親政)四位皇帝統治時期的刻印本,即清朝前期(1644 - 1911)的稀珍本,以及部分清朝寫本。
專案所選書籍頗見收藏價值:包含古籍珍本(武英殿本、官本、皇帝詔書、文書和私刻本等等),也涵蓋了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中的長、短篇小説、實用文學、唱本劇本、曆書、黃歷、常用百科、醫書,教義讀本以及科舉應試資料等。
另外,專案中還包括諸多十八至十九世紀不同版本的《芥子園畫傳》及《十竹齋畫譜》。這兩部畫冊被推崇為恢宏的史詩級巨作,是館藏木刻彩印藝術瑰寶。
此外還有其他大約40部寫本,包括皇帝詔令、文書、公文紀錄,作爲重要史料的紀要以及十八、十九世紀時為出口、製作精良的蓪草紙彩圖。
成果
完成的數位圖像將由本館與萊布尼玆計算中心(LRZ)通力合作永久存檔;在本館的館藏檢索網(OPAC)、巴伐利亞聯合目錄(Verbundkatalog Gateway Bayern)、全球聯合書目(WorldCat)、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以及東南亞、歐洲各大數位圖書館開放存取,亦可透過搜尋引擎上查詢,且以適合的方式展示:
卷軸及經折影像不僅可以隨意放大或縮小,還可以單張閲讀。按照每冊的結構特徵,如章節、序跋、圖片或收藏印章加以詳盡的編目,從而方便使用者細致入微逐一查詢。這些結構數據均整合至查詢功能。
與谷歌的數位化合作
自2013年起,本站還納入了十七至十九世紀出版的中、日古籍黑白數位版本,這是本館與谷歌公私營合作的結晶:中文圖書約一萬五千冊、日文二千餘冊。
自2017年底以來,本網站針對大部分已無版權(1870年以前的版本)的中國的刻印本及一定數量的寫本提供逐頁查閱功能,還提供大量無版權的日本書籍和一些韓國書籍,讓全球讀者可以免費在網上訪問歐洲地區最大的漢籍數位圖書館之一,網頁展示超過兩百萬張圖像。